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4篇
  免费   83篇
公路运输   687篇
综合类   717篇
水路运输   508篇
铁路运输   328篇
综合运输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沥青路面是我国应用最多的路面类型之一,这是由于沥青路面有明显的性能优势,如其表面平整度高、行车舒适安全、施工过程简单且养护要求较低等.但是沥青路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因为沥青路面在使用的过程中较容易发生病害,如裂缝、坑槽等,而出现这些病害的直接原因是沥青路面施工中的压实质量.  相似文献   
82.
本文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客运站的规划和运营管理实际特点,对城市交通接驳能力协调配置问题进行研究.以换乘成本最小为目标,分析城市交通接驳方式分担率,建立铁路与轨道交通、铁路与常规公交的运能合理匹配协调优化模型.并且以北京南站为背景,对城市交通接驳能力匹配方案进行事例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83.
为了推动公路车-桥耦合振动理论的发展和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从公路车-桥耦合振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2个方面系统性梳理了公路车-桥耦合振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现况、既有研究成果、发展前景、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理论研究方面,系统总结了车-桥耦合振动研究中车-桥、桥梁、路面不平整度等参数的数学模型和车-桥耦合时变系统动力学方程的数值解法。基于调研和分析发现,经过国内外学者长期的努力,车-桥系统数值模型已经可以越来越真实地模拟实际车辆、桥梁以及路面不平整度等其他条件因素。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持续改进有限元建模技术和优化数值算法,以进一步提高车-桥耦合振动仿真分析的精度和效率,扩展其应用范围。应用研究方面,以桥梁动力冲击系数、桥梁疲劳分析、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桥梁振动控制、桥上行车舒适性以及桥上车辆荷载动态识别等6个问题为例,综述了车-桥耦合振动仿真技术在桥梁安全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目前研究仍存在的局限和后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车-桥耦合振动仿真技术已成为众多相关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方法,在部分研究领域已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后续研究中,一方面应针对具体问题的特点改进车-桥耦合振动模型的适用性和计算精度,另一方面应针对具体研究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并从工程实用性角度提出新的或改进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4.
纵肋与横隔板连接是控制钢桥面板耐久性的关键构造细节,其在轮载作用下应力传递复杂,构造设计不当极易引起疲劳裂纹。目前常规式纵肋与横隔板连接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疲劳裂纹形式有横隔板弧形开孔裂纹、焊缝端部横隔板裂纹、焊缝端部纵肋水平裂纹或竖向裂纹,针对常规式连接的不足,设计上进一步提出内肋式和无缝式2种构造类型。采用有限元方法,以纵肋与横隔板连接可能出现裂纹的4类细节为对象,基于应力影响面分析,讨论了车辆轮载移动对各细节局部受力的影响,研究了常规式、内肋式和无缝式3种构造类型的疲劳损伤特征。结果表明:轮载作用下4类细节的局部效应非常显著,纵向影响区域约在3道横隔板之间,横向影响区域约在2个纵肋范围;考虑轮迹横向概率分布,各细节应力幅横向折减系数在0.94~0.97范围内。常规式连接弧形开孔细节应力幅最大,主要受面内变形控制,纵肋壁板水平细节次之,表现出明显的面外弯曲特性。与常规式连接相比,内肋式连接纵肋壁板水平细节和竖向细节最大应力幅分别降低28%和29%,减缓了纵肋在焊缝端部的应力集中程度。无缝式连接可能的疲劳破坏形式减少为横隔板焊趾开裂和纵肋壁板焊趾开裂2类,分析发现这2类细节均主要处于受压状态。常规式连接疲劳寿命预估为41.2年,纵肋壁板出现水平裂纹导致疲劳破坏的可能性较大;内肋式连接疲劳寿命由横隔板弧形开孔细节控制,较常规式连接提高58%;无缝式连接疲劳寿命预估为85.3年,较常规式和内肋式连接分别提高107%和31%,且两细节寿命相近,从全寿命设计角度考虑该构造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5.
桥梁建造由装配化向组装化的转换是未来桥梁工程发展的方向,钢-混组合桥梁是一种与工业化、组装化高度契合的结构形式;活性粉末混凝土等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应用为钢-混组合结构桥梁的轻型化和组装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挑战。提出基于高弹模和高韧性混凝土-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预制桥面板及板间组装式连接结构(CSL),从而减轻结构自重、改善预制桥面板间的连接性能,实现桥梁结构的组装化作业,提升桥梁的建造质量和速度。通过四点弯曲试验考察预制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桥面板及其干式连接结构的结构行为,分析加载全过程挠度的发展特点,探明极限承载能力及疲劳性能。静力试验结果表明:通过CSL连接而成的桥面板具有优异的变形能力和弯曲韧性,破坏均发生在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板内,CSL的抗弯极限承载力高于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桥面板;CSL的钢混连接面处弯曲初裂应力值不小于9.0 MPa,接近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弯曲初裂应力,并具有良好的裂缝约束能力。疲劳试验结果表明:CSL中的钢结构应力幅较小,经过800万次疲劳加载后,CSL连接桥面板未发生疲劳破坏,桥面板间连接焊缝应力幅仅26.8 MPa,不会出现疲劳破坏;CSL中的预加力对连接结构的静动力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6.
为促进区域交通枢纽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了区域交通枢纽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度。首先,建立交通枢纽与经济交互作用下的两个子系统,然后选取交通枢纽与经济相关指标,构建适应度评价函数,进而评价交通枢纽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情况。以九龙坡区为研究对象,将2008—2015 年交通枢纽与经济基础数据转化为其增长率,然后对二者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计算,根据适 应度模型对二者之间的适应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略大于交通枢纽发展水平,二者之间适应度经历“S”型周期波动变化过程,且适应度值整体处于0.4 以上,均未达到较强的适应状态。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交通枢纽建设有待加强,而且需占主导地位,才能引导经济 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7.
以我国西北地区铁路运输环境真实振动数据为基础,利用不同频率、幅值与相位的谐波叠加方法生成随机振动信号。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建立谐波相位影响随机振动的功率谱密度、峭度和偏离度的数学模型,进而根据该模型,编制Matlab程序对真实非高斯振动环境的时域信号进行数字模拟。利用ANSYS软件建立车载印制电路板(PCB )的3D有限元模型,通过静力分析、模态分析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合理性,同时根据结果对比,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保证获得较为准确的PCB有限元模型。最后,根据非高斯随机振动模拟结果和车载 PCB有限元模型,分析PCB的响应,根据材料的S‐N曲线、雨流计数法和Palmgren‐Miner准则,通过FE‐SAFE软件预测车载PCB在真实非高斯随机振动条件下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88.
振动试验台在各种车辆以及机械装备的道路模拟实验以及环境试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中研究的六自由度转向架测试台是多自由度振动试验台的一种.研制转向架测试台的过程中,在计算机上基于系统的控制策略对测试台进行运动模拟仿真,可以缩短研制时间和降低研制成本.以一种七作动器六自由度转向架测试台为例,通过SimMechanics模块构建与实际测试台一致的模型,在Simulink环境中建立相应的控制模块,对振动试验台进行运动模拟仿真.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扩展了当前SimMechanics模块在解决复杂机械系统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9.
为解决鉴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现轨道车辆鉴定自动化,进行基于贴近度理论,结合多指标评价的方法研究.在模糊数学中贴近度理论基础上,设计一个鉴定结果自动评分的算法.在得到各部分鉴定结果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各部分已设定好的权重系数,得到车辆综合鉴定分数.将分数转换成人们评判习惯的等级,并将出现问题的语句自动保留至综合鉴定结果栏目中.  相似文献   
90.
针对江阴长江大桥钢箱梁,进行了疲劳应力的监测分析和疲劳寿命的预测研究。利用实桥布设的应变传感器获取应变时程数据,处理成应力时程数据并结合雨流计数法技术,得到“日应力谱”和“标准日应力谱”。根据相关疲劳规范,研究了钢箱梁的疲劳寿命等问题。结果表明,由于车辆荷载谱或有限元模型均存在大量的假定简化,利用记录的应变(应力)时程数据进行疲劳寿命评估,为准确可靠的研究方法;应变传感器记录分析得到的日应力谱具有相似规律,“标准日应力谱”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应变传感器记录的大量实测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